发挥科研引领支撑作用 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24作者:访问量:1182

编者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也进入了新百年,开启了新征程。目前,学校“十三五”规划执行时间已过半,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回顾学校各方面改革发展成就,本版特别推出“规划进行时”专栏,生动展示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建设成效,提振精气神,助力“双一流”。本期主题为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海财经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主动瞄准国际前沿学术标准,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激发创新活力为根本,以高质量、多元化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师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标志性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已基本形成“顶天立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发展格局。
  瞄准前沿,鼓励创新各类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校主动接轨国际通行学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深化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努力推进具有上财特色、上财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一大批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陆续涌现,师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立项屡获突破。“十三五”期间学校共立项各类国家级课题200余项,较“十二五”同期增长近40%。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项。2018年在经济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实现历史突破;2018年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财政部部省共建联合研究课题中标数持续保持各高校首位。
  高质量论文发表量增幅明显。近三年来,学校国内权威期刊论文发表数较“十二五”同期增长近60%,SSCI&SCI国际检索论文发表数增幅更是达到86%。十年累计发表反映学校主干学科成果的ESI经济学商学学科论文总数和论文被引频次总数,较“十二五”末期,均增长接近2倍。研究生发表国内A刊和国际SSCI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且增幅明显。师生科研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科研参与率和贡献度均有所提升。
  专著出版成果丰硕。马艳教授《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特色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见图1)。2017年,黄天华教授甘坐31年冷板凳写就的500余万字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见图2),得到媒体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学校定期出版“自贸区研究系列”丛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500强企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等系列品牌专著和年度报告,在学术理论界、实务行业部门产生较大影响。其中,“自贸区研究系列”丛书于2016年5月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科研获奖数量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学校获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2项,超过“十二五”同期1.2倍。7项成果获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获奖数量连续五届位列获奖单位前列;13项成果获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2项成果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尤其在2018年的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奖59项,含19项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市第三,获奖比例达到65%,我校参评成果质量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肯定。
  品牌论坛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先后举办“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司法论坛”“财经发展论坛”“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暨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发布会”“中国产业经济高端论坛”“中国金融学年会”等各类高端论坛,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交流宣传相关理论实践创新成果。2017年9月,学校创设“学者·学问·学派”论坛,积极推动相关学科领域形成兼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上财学派。目前该论坛已举办14场,汇集名师学者,走遍各学院,累计逾千名校内外师生前来聆听,初步形成了师生学者跨学科、跨领域交流的新平台,对于营造浓郁学术氛围、扩大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等起到重要作用。
  优化布局,动态管理财经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卓有成效科研创新平台是高校自主创新的有力载体,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快助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以来,学校通过系统谋划、科学布局,有效解决了科研平台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国家级新型智库+省部级新型智库+校级科研组织”三级智库体系,各类科研创新平台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实效。“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等5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同时,数理经济学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机构通过上级部门的评估验收,进一步提升了各类省部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19个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资助,涉及金额达250余万元。2018年1月,由我校牵头,协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设的“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正式成立,作为应用经济学上海高校IV类高峰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汇集优质学科资源,积极探索先进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聚焦学术前沿、服务重大战略,为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校级研究机构完成优化布局。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平台组织形式改革,以“扶大并小、依托学科、动态管理”为原则,引入动态考核和竞争机制,根据学校智库发展规划和实际建设成效,对全校15个校级研究机构进行整合和调整。其中10个予以合并或取消,5个予以保留并进行重点建设。打破了多年来校级研究机构“只增不减”的格局,迈出了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改革进程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推动科研平台良性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服务改革。
  基础学科及新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获得支持。为平衡学科结构,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学校着力推进数据统计中心建设,先后认定或新增了数据科学与统计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计算科学与金融数据研究中心、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三农研究院等校内科研机构,并支持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与《人民日报》共建中国财经发展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基础和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财经特色高端智库建设成效显著。5个上海市高校智库入选我国首个智库垂直搜索引擎和数据管理平台“中国智库索引”等多个国内知名智库排行(见图3)。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17年11月发布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被评为全国高校A类智库(全上海市仅有6家)。在上海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位列“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研究议题”最具影响力智库第5名。
  对接需求,强化服务重大战略研究课题咨政成果显著科研资政与成果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十三五”以来,学校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两个服务”行动计划,重大战略研究成果咨政作用显著。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实现年均引进科研经费5500万元,超过规划目标1.3倍。报送专家建议400多份,其中近200份得到国家和地方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批示,或被有关政府部门纳入决策参考,“智囊团”作用明显。在《财政法》立法、营改增、供给侧改革、长三角一体化、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口不断取得研究实效,学术影响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积极服务上海经济建设。学校参与完成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框架的设计、负面清单2017和2018版的编制、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修订、第三方评估等工作,相关决策建议多次获中央领导和上海市领导的批示。先行启动“营改增”政策研究,引领上海“营改增”理论发展,2017年系列研究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面对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学校专家提交8份决策咨询成果要报,4项政策建议被直接吸纳至证监会有关治理措施中。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研究项目立项数量上,连年处于全市高校前列,相关工作及成效获上海市领导高度肯定。2018年自贸区研究院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部市共建项目。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财分中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构建和定期发布“自贸区卓越指数”“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指数”等,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经济开放与全球化数据库”和“自由贸易区政策模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化数据平台建设。受到国家商务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解放日报》等数百家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已逐步形成品牌,引起热烈反响。
  积极服务国家财税事业。学校与财政部的合作日益密切。2016年至今,学校与财政部国库司、预算司、社会保障司等多个司局保持合作交流,就国际财税动态研究、财政支出评价、宏观经济预测等课题长期合作,共承接财政部与共建高校联合研究及委托课题35项,在共建课题方面每年中标数量位列各高校首位。1位专家获聘为财政部研究室关于“经济中长期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世界银行贷款支援项目)的国际咨询专家。《财政法》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人大代表议案并被正式受理,有望列入立法程序。多项课题决策咨询成果获中办、国办的专报采用,并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决策参考。2018年,学校还与财政部政策研究室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研究院入选2018年度上海教育委员会部市共建项目。利用高等研究院、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构建和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等,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发展。
  面向新时期,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双一流”系列文件相关精神,坚持“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路径,着力构建“高质量、多元化”的科研学术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激发师生科研创新活力,全面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