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端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8-10-23作者:访问量:794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端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仝薇)10月13日,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习与探索》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端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教授致辞,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务长韩庆祥教授,吴付来教授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学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文昭教授、章忠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新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岩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胡键等作专题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光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郝云分别主持大会专题发言。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宏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改革开放的哲学依据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燕爽认为,40年来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在改革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一种新的哲学观。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地敢于解放思想,才能够推动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改革不只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决胜一招,也是解决人类未来发展各项问题的关键一点,能不能改革,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没有锐意进取的决心,以及纠正错误、坚持正确发展的勇气。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我们能够谦虚地对待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经验与模式,不断学习、合作共赢、共同进步,共同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共同创造能够为人类发展带来光明前途的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务长韩庆祥教授作主题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陈宏认为,当前我们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发挥理论优势,突出战略思维,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以及这一切对世界的影响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吴付来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经验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同时坚定推进渐进式发展,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坚持全方位协同推进式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韩庆祥表示,我们应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其中,历史进程的逻辑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前半程走向后半程;历史使命的逻辑是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主要矛盾的逻辑是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历史作用的逻辑是从理论辩护走向理论主体;历史地位的逻辑是既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特色还要关注其世界意义;政治保障的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由大党向强党迈进。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学明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文昭教授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改革以来所有成就都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的结果。程恩富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成果。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客观上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曲折地不断推动中国进步繁荣的实践史,是科学继承和持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史。

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政策重点有所不同。陶文昭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改革开放也是一个有机体。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长期的,我们不能把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互相割裂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改革开放也是一以贯之。真实的改革必然有重点,从而必然存在不平衡,所以不平衡可能是改革的常态,一个没有短板的社会就不需要改革。关键是我们如何遵循改革规律,使国家发展日益平衡与协调。

章忠民认为,新时代既有时间的起点也有逻辑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理应进行逻辑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标准主要有三点:实际达到了小平同志总设计师的目标和任务;“四个自信”的成功;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进程,并产生了三次伟大的飞跃。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中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制度逻辑。陈学明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一样,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带来了大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中国作为一个后现代化国家,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的路子,我们更无法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却承受现代化的各种灾难。实现现代化,同时避免西方现代性的种种弊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为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新夏教授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岩教授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改革开放精神的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毋庸置疑。张新提出,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非常重要,但是方向一定要正确,一定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全面地进行理论总结。有些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搞了市场经济,然而却有意无意忽略了前面的“社会主义”四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要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表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既要把握好历史方位,也要把握好思想文化的引领,更要加强党的自身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昭示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迎来了美好前景,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元开放的精神世界图景中保持定力,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略,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魅力。

鲁品越提出,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奇迹的取得,依靠新的“三大法宝”。一是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力量。二是党的领导要以人民为中心,而且要掌握历史的规律,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三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靠物质的力量执行,这个物质的力量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有机资本结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胡键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光峰教授主持大会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理论同实践一样,遵循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逻辑。陈新夏表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既要对改革成就充分肯定,也要进行理论反思,避免一些弯路。如何在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思路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王岩表示,创新是改革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历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都彰显了我们的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