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聚集、服务共享——记人文学院2015年度特色党建项目开展情况

发布时间:2016-07-20作者:访问量:1056

   近两年来,人文学院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以“资源聚集,服务共享”为理念,积极推进以“联动学习平台”、“智慧学堂平台”、“社情民意体验平台”为核心的高校二级学院与社区党建联盟平台的建设,努力发挥高校基层党建的辐射功能。
    一、打造“社情民意平台”,深入社会实践体验
    学院总支以社区作为师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各项志愿者活动,如:坚持数年做好“大学生终身教育志愿者服务项目”,与杨浦区12个街道社区学校做好对接工作,并与杨浦区学习办联合组织编撰《悦动杨浦--大学生终身教育宣传志愿者社区行》的活动案例,共收录了稿件28篇,照片150张,在杨浦终身教育网上发表活动视频1个,内容涉及社区教育志愿者、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人物专访,以及四平早教中心、市民信息化学习点等活动场所的学习感悟。

    围绕传统文化进社区主题,我院志愿者深入区内小学、老年大学持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2015年4月至今,学院多次组织师生走进武东社区老年大学,为老年朋友们带来了丰富多彩、趣味缤纷的社区音乐课程等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2015年11月份《学在杨浦》杂志的报道。目前这项活动还在继续开展,并获得学校2016年度精神文明培育项目立项。

    学院总支还利用一些特殊节点,组织参加社区活动,如学雷锋日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六一节前夕走进政立路小学开展活动。

 

 

    学院总支通过各类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社情民意平台的打造,帮助党员克服了“象牙塔中做文章,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狭隘眼界,为师生党员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丰富了党员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而言,开辟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对教师而言,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社会现实资源。


    二、打造“智慧学堂平台”,完善杨浦市民高校学习直通车项目
    学院总支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资源优势,组织开展 “杨浦市民高校学习直通车项目”,进一步打造“智慧学堂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各方面的优质课程资源,服务居民与社会。至今,学院已向杨浦居民开放了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共34门通识类课程,有近90余位杨浦居民走入高校课堂,接受大学教育的启迪与引领,成为学院乃至上海财经大学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除了教学资源的提供面向杨浦居民,学院党总支还积极组织文化休闲、场馆参观、读书分享等学习项目,为市民、社区单位送去一份份文化大餐。学院持续开展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观赏活动,2014年社区共计约150人次来财大观看了越剧、沪剧、舞剧、百老汇音乐剧等精彩的文艺表演。2015年5月份,学院组织社区居民观看军乐团演出活动还被杨浦终身学习网予以报道,标题是“青春飞扬、爱国圆梦——杨浦高校市民智慧学堂活动侧记”。

    三、打造“联动学习平台”,完成“请进来,走出去”工作
    学院党总支具体结合组织学习的内容、要求和目标,组织党员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学生骨干,定期走进社区开展学习与交流,同时将社区中先进人物引入高校课堂,开展主题讲座,建立起“联动学习”平台。

 


    2015年11月10日,我院以“劳模精神进校园”为主题,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控江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刘海燕同志进课堂,以“胸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为主题,为学院师生开展讲座,向大家展示了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劳模精神实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同时也帮助教师和大学生加强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感悟和理解。

    2016年6月12日,2012级本科生党支部面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走进上财校园”的活动,带领高中生们参观了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举办了“大学生志愿者”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带领高中生们参与到我院联动学习的理念中。

    我院党总支充分发挥社区在理论学习和党校教育中的阵地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往杨浦区五角场镇党员服务中心开展主题交流和社区走访,参观了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院士风采馆。

    学院党总支向五角场社区党校推荐师资 ,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平台的打造。今年6月份以来,向五角场街道社区党建办公室推荐了十余位学院教师,落实了各类课程主题供社区党校开展选修教学。


    四、规范运作、有序对接,推动学院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党建结盟平台的建设
    1、服务更规范。设计了志愿者进社区居民学习点活动手册,每次活动均有参与的同志和对接单位完成相应的活动记录,一方面利于活动记录的保存与对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相应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督促。
    2、对接更具体。“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学院总支与社区及时交换联系人信息,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志愿者负责联系社区负责人,每个季度学院会牵头举办进社区志愿者工作交流,同时,还建立了志愿者公邮和志愿者微信群,保证所有的进社区工作困难能及时处理,经验能相互分享,信息能及时沟通。
    3、形式更多样。既有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又有课程输送、实践交流的不同形式,既有与社区干部、普通居民的沟通联系,又有与区内单位、中小学校的深层合作。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形式与途径进一步得到拓宽。

    学院自2014年初开展与社区党建结盟的探索,至今已经持续开展了两年。两年多来,在资源聚集、服务共享的理念下,学院党组织与社区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建联盟,搭建高校与社区党建合作交流、相互渗浸的沟通平台,使高校党建工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进一步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社区党组织也充分利用高校党建特色资源,学术资源、学科资源、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等,更好的发挥了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的基层党建的辐射功能;对参与到基层党建项目的每一个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个体而言,走进基层,走入社区,也促进了个体的全面发展,拓展了学习视野,丰富了学习体验,在党建项目的带动下,学院团建工作、社团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得到进一步提升。
    (供稿:杨乐  供图:杨乐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年7月15日)